【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陈家村】作为出书业大国,英国现在是国际上最大的实体书出口国,占国际出口的17%,超越美国(16%)、德国(10%)和我国(8%),每年产生11亿英镑的交易顺差,为英国带来巨额收入。但是在英国,翻译类书本的商场占比一向很低,依据本年英国布克国际文学奖基金会发布的数据,上一年英国翻译小说销量超越190万册,比2021年增加22%,但从整个小说商场来看,仅仅占总销量的3.3%,其间原创言语为日文的著作占比最高,而中文仅排在第十位。近期,有英媒主张,英国应该更多引入外国文学与影视著作,以推进想象力、思维与文明的沟通。
在英国图书商场中,翻译著作始终是小众商场,几十年来总占比均在3%上下,英语文学著作具有肯定的主导地位。在2001年,每本英语文学小说均匀销量为1153册,而每本翻译文学小说均匀仅售出482册。国际笔会的文学司理詹姆斯·坦南特以为,这一现象是因为“岛民根深柢固的保护主义,以及英语现在恰好是全球通用言语这一现实所带来的某种自满情绪”。专门出书南欧和东欧作家的出书商表明,英国有太多来自印度、南非等国的英文著作,以至于英国有一种“国际是英文的”幻觉。一起,英国的出书界很少有人会说外语,这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英国出书商对外文书本的引入,许多出书商依靠国外的读者反应或第三方如评奖之类的目标进行引入,这也是如《三体》以及莫言的著作能够进入英国商场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这一状况略有改进,到 2015 年,每本英文文学小说均匀销量为 263 册,而每本翻译文学小说均匀销量为 531 册。埃琳娜·费兰特、村上春树等作家的著作在英国翻译商场上都颇受欢迎。有业内人士以为,跟着国际游览的人数增多,会有更多英语国际的人对外国产生爱好。但是,要在3%中分得一部分商场份额,中文著作的潜力依旧巨大。
现在在英国商场上能够看到的我国书本分为中文原版书和译作两种。据英国最大的中文原版书本书店光华书店介绍,近年来,英国商场上销量最好的中文原版书首要是中文教材,这与渐渐的变多的英国人学中文密不可分。
翻译了苏童《黄雀记》的英国汉学家蒲华杰以为,近10年来,我国文学著作的英文翻译需求有所增加,“曾经首要作业都是编中文教材,现在首要都是翻译我国文学著作了。”英国读者关于我国文学著作的涉猎规模也在不断拓宽,据蒲华杰介绍,他早年间翻译了《孙子兵法》《道德经》等我国传统文学著作,而近年来翻译的著作有反映反腐体裁的《选择》,有注重老龄化社会的《天亮得很慢》,还有热播剧《包围》的原作《公民的产业》等。蒲华杰自己最喜欢的一部著作则是京味儿小说《满树榆钱儿》,小说叙述了产生在从民国到解放时期老北京的故事,“这部著作构建了一个特别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故事十分诱人。”
作为上世纪70年代为数不多的学习中文的英国人,蒲华杰的同学简直都还在从事与中文相关的作业,但依旧是百里挑一。
现在,英国愈加注重年轻人中文才能的培育,据不完全统计,在英国学习中文的中小学生人数超越1万,对我国文明产品的潜在需求仍在开释。英中交易协会网站上,英国畅销书作家保罗·弗伦奇在上一年和本年都盘点了年度最佳中文小说译作,贾平凹、张悦然、残雪、双雪涛、阿乙、刘心武等作家的著作均榜上有名。该网站以为,在2022年和2023年,我国翻译小说迎来丰收期。